为帮助声乐相关专业研究生明晰中小学声乐教育实践要点,提升声乐艺术活动组织与教学能力,10月16日,音乐学院、黄梅戏学院在105教室开展“中小学声乐艺术活动的组织与编排”专题讲座,本次讲座由硕士研究生导师许娜副教授主讲,全体在校研究生参加。
讲座伊始,许娜副教授以两段少儿声乐节目视频为引:“古诗新韵”含古诗词朗诵、古装配饰及唱演结合形式;央视春晚节目依托先进声光电与高科技元素,形成强视听对比。她提出,中小学舞台虽难复刻春晚配置,可借鉴“多元形式融合”思路优化节目。
随后,许娜副教授聚焦高师声乐与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,强调理性看待唱法分类,结合作品风格与文化背景开展针对性教学,基础训练达标后融入重唱内容,弥补教学短板。关于中小学声乐教师素质,她指出需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:扎实演唱技能、舞台常识、文学分析、美术鉴赏及基础作曲能力,还可借鉴阿卡贝拉、达尔克罗兹教育法等创新手段(如杯子打击、肢体动作结合),提升课堂效果。
在少儿节目编排实践上,许娜副教授分享四要点:科学选拔歌手、精准选曲(避短扬长,可原创改编)、制定含时间节点与重点难点的书面计划、重视彩排细节(化妆测试、伴奏筛选),必要时联合专业教师;并举例曾邀舞蹈教师编舞,借 “红旗绕场” 设计应对演出突发状况。
互动环节,许娜副教授与外校考入的研究生交流本科声乐实践课情况:有学生提及 “在活动中心轮流演出,赛前彩排、教师个别指导”;还有学生介绍《重唱与表演唱》课程,大课教授身势动作与简单舞蹈,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呈现四五个汇报节目”。通过对比不同院校教学模式,她进一步强调“实践课对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作用”。
本次声乐专题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,许娜副教授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结合,既剖析高师声乐教学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痛点,又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。在场的研究生表示他们不仅更新了对中小学声乐教育的认知,更掌握了节目编排与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。